地点
人物库 唐朝
贾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福州长乐人
历官职方郎中徐州刺史
代宗大历三年,自庐州刺史,改睦州刺史
又任夔州岳州刺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卢岳唐 729 — 7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9—788 【介绍】: 幽州范阳人字周翰
玄宗天宝末明经及第
襄邑主簿,历夔二州录事参军
代宗大历中,以大理评事监察御史湖南韦之晋辛京杲幕,累迁侍御史
京杲入觐,以为留后,军政理而庶政举。
德宗建中初,授容管经略使,转桂管。
贞元三年,召为少府监,寻授陕虢观察使
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代宗大历间夔州推司
宋逸名著《金刚经感应传》载其事迹,并存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窦常中唐 748 — 8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7或748—825 【介绍】: 扶风平陵人字中行
代宗大历十四年进士
隐居广陵二十年,多所论著。
德宗贞元十四年杜佑淮南,奏授校书郎,为节度参谋
、江、抚四州刺史
入为国子祭酒致仕。
与弟窦牟窦群窦庠窦巩均以诗名,后人集五人诗为《窦氏联珠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6—825 字中行排行大京兆金城(今陕西兴平)人,郡望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
叔向,有诗名。
代宗大历十四年(779)进士第,久为盐铁转运府小吏
德宗贞元十四年(798)淮南节度参谋,历盐铁转运从事湖南观察判官
宪宗元和六年(811)征为侍御史,转水部员外郎七年朗州刺史,历、江、抚三州刺史
穆宗长庆中国子祭酒致仕,敬宗宝历元年(825)卒。
生平见褚藏言窦常传》,新、旧《唐书·窦群》附传。
工诗,曾编《南熏集》3卷,收大历诗人作品。
今存《窦氏联珠集》5卷,收与弟牟、、庠、巩诗各1卷。
全唐诗》收入。
唐诗汇评
窦常746-825),字中行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郡望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
大历十四年,登进士第
叔向卒,遂卜居扬州之柳杨,疏泉种树,隐几著书。
贞元十四年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掌书记,不就。
淮南节度使杜佑奏授校书郎,为节度参谋,后历泉府从事,由协律郎监察御史里行
元和中,佐薛苹李众湖南幕,为团练判官副使
入朝为侍御史水部员外郎
八年,出为朗州刺史,转、江、抚三州刺史,后除国子祭酒致仕。
有文集十八卷,已佚。
大中中褚藏言兄弟五人诗为《窦氏联珠集》,今存。
全唐诗》存诗二十六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兄弟五人,联芳比藻,词价霭然,法度风流,相距不远。
且俱陈力王事,膺宠清流,岂怀玉迷津区区之比哉!
后人集其所著诗通一百首为五卷,名《窦氏联珠集》、谓若五星然。
唐次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并州晋阳人,字文编。
唐俭裔孙。
德宗建中初,登进士第
累擢侍御史
窦参数荐之,改礼部员外郎
贬,出为并州刺史,十年不迁。
韦皋镇蜀,表请为副使,帝谕罢之。
自以久抑不得申,因为《辨谤略》三篇上。
帝益怒,改夔州刺史
宪宗立,召还,历迁礼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字文编。
莒国公俭从孙。
建中初进士
贞元八年开州刺史
韦皋镇蜀。
表为副使
宗密罢之。
为书三篇。
曰辨谤略。
上之。
德宗怒。
夔州刺史
宪宗立
召授礼部郎中知制诰
中书舍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俨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德宗贞元中人。
曾于贞元八年(792)夔州蜀先主并题诗。
全唐诗》存诗3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齐映中唐 757 — 8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7—804 【介绍】: 名或作映
瀛州高阳人
齐皎弟。
善画山水,雅正好学。
进士,应博学宏词登科。
滑亳节度使令狐彰署为掌书记
卒,归东都卢杞荐为刑部员外郎
又为凤翔张镒判官
练军事,论奏数称旨,进行军司马
德宗兴元初,授中书舍人
贞元二年,以舍人同平章事,俄改侍郎
张延赏交恶,贬为桂管、江西观察使
卒谥忠
瀛州高阳人
进士博学宏词
累授监察御史
建中初刑部员外郎
给事中
中书舍人
贞元二年以本官拜平章事
中书侍郎
封河间县男
夔州刺史
衡州洪州
十一年卒。
年四十八。
礼部尚书
谥曰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禹锡中唐 772 — 8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842 【介绍】: 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字梦得
德宗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辞科
监察御史,以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裴度荐为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
柳宗元友善,并称“刘柳”。
又与白居易唱和,并称“刘白”。
工诗,曾仿民歌体作《竹枝词》、《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
又著有《天论》等。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2 字梦得排行二十八
匈奴族后裔,北魏孝文帝时改汉姓,占籍洛阳(今属河南)
唐安史之乱时,全家避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自称“余少为江南客”(《金陵五题》引)。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宏词科
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开始进入仕途。
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弊政,刘禹锡时任屯田员外郎,为革新之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叔文、伾)刘柳(宗元)”。
顺宗被迫让位与宪宗,革新失败,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
元和十年(815)召回,又出为连州刺史,历、和二州。
文宗初,为主客礼部郎中,兼集贤殿学士
不久,出为苏、、同三州刺史
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武宗初,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生平见其临终前所撰《子刘子自传》,新、旧《唐书》本传,及今人卞孝所著《刘禹锡年谱》、《刘禹锡丛考》、《刘禹锡评传》。
刘禹锡以诗文称,哲理亦佳。
“早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称‘刘柳’,晚与居易为诗友,号‘刘白’”(《郡斋读书志》卷四上)。
存诗约800余首,名篇甚多。
评者谓其“无体不备,蔚为大家”(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
“乐府小章,优于大篇”(宋黄庭坚《跋刘梦得〈三阁辞〉》)。
“七言尤工”(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
“绝句尤工”(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一)。
又谓其“始以议论入诗,下开杜紫微一派”。
“《竹枝》始于刘梦得,……后人仿为之者,总无能掩出其上也”(《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
刘禹锡“为诗用僻事,须有来处”(《刘宾客嘉话录》)之主张,为宋代江西诗派所信服(参阅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八),所撰之若干作品,已开江西诗派风气(参阅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〇、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四八)。
其诗文合集,以《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较通行,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刘禹锡集》较完备。
注本有近人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證》。
全唐诗》编为1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6首,断句5句。
唐诗汇评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进士第,又登吏部取士科,授大子校书
淮南节度使杜佑从事,调渭南主薄
入为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
参与王叔文革新活动。
宪宗主,贬连州刺史,再贬朗州司马
元和十年奉诏还京,因作诗语涉讥刺,复贬授播州刺史,改连州
长庆宝历中,历、和二州刺史
大和初,入朝为主客礼部郎中,充集贤直学士,复出为苏、、同三州刺史
开成元年,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改秘书监分司,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世称刘宾客
禹锡诗造精绝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有《刘禹锡集》四十卷,宋初佚其十卷。
今有《刘梦得文集》(一名《刘宾客文集》)四十卷行世,其中《外集》十卷乃北宋宋敏求所辑。
全唐诗》编诗十二卷。
词学图录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洛阳人
晚迁太子宾客,终于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
有《刘宾客文集》,词存40余首。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故又称中山人
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博学宏词二科,历官监察御史郎州司马连州刺史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
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有《刘宾客集》。
游览黄鹤楼时曾写下《武昌老人说笛歌》《出鄂州界怀表臣》及《梦黄鹤楼》等诗。
禹锡字梦得
彭城人
贞元九年进士
又登博学宏词科
顺宗朝擢屯田员外郎
宪宗立
连州刺史
开成中官至太子宾客分司
会昌二年卒。
年七十一。
户部尚书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瑰奇美丽主:武元衡
上入室一人:刘禹锡
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
《蔡百衲诗评》
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
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见少拙。
《童蒙诗训》
苏子由晚年多令人学刘禹锡诗,以为用意深远,有曲折处。
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奇趣,梦得有高韵,牧之专事华藻,此其优劣耳。
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籍王建之乐府,我所深取耳。
刘梦得文不及诗。
山谷云:大概刘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诗优于他文耳。
上自齐梁诸公,下至刘梦得温飞卿辈,往往以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词有馀也。
《臞翁诗评》
刘梦得如镂冰雕琼,流光自照。
刘梦得诗格高,在元、白之上,长庆以后诗人皆不能及。
且是句句分晓,不吃气力,别无暗昧关锁。
《吟谱》
刘禹锡诗以意为主,有气骨。
元和以后,诗人之全集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
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宛有六朝风致,尤可喜也。
唐七言律……梦得骨力豪劲,在中、晚间自为一格,又一变也。
刘梦得七言绝,柳子厚五言古,俱深于哀怨,谓骚之馀派可。
刘婉多风,直损致,世称韦柳,则以本色见长耳。
禹锡有诗豪之目。
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平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
司空图尝言:禹锡杨巨源诗各有胜会,两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刘得之易,杨却得之难,入处迥异尔。
《诗源辨体》
刘虽与内齐名,而其集变体实少。
五七言古及五言律俱未为工,七言律……两三篇声有类盛唐,……七言绝气格甚胜。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梦得五言古诗,多学南北朝
如《观舞柘枝》曰:“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注人。
”宫体中佳语也。
唯近体中间杂古调,终有乌孙学汉之讥,不若唐音自佳。
《载酒园诗话又编》
梦得佳诗,多在朗、连、夔、和时作,主客以后,始事疏纵,其与白傅倡和者,尤多老人衰飒之音。
长律虽有美言,亦多语工而调熟。
《五七言今体诗钞》
东坡天才,有不可思议处,其七律只用梦得香山格调。
《初白庵诗评》
陆放翁七律全学刘宾客,细味乃得之。
大历十子后,刘梦得骨干气魄,似又高于随州
人与乐天并称,缘刘、白有《倡和集》耳。
白之浅易,未可同日语也。
《唐诗别裁》
大历后诗,梦得高广文房。
白傅唱和,故称“刘白”。
实刘以风格胜,以近情胜,各自成家,不相肖也。
新城公曰:“刘史部公他云:‘七律较五律多二字耳,其难什倍,譬开硬弩,只到七分,若到十分满,古今亦罕矣。
……求其十分满者,惟杜甫李颀李商隐陆游,及明之空同、沧溟二李数家耳。
’”愚谓王维刘禹锡亦有十分满者,岂反作故翁、沧溟下耶?
刘宾客之能事,全在《竹枝同》,至于铺陈排比,辄有怆俗之气。
山谷云:“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昔子瞻尝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
’”义云:“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
”极为确论。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刘宾客长篇,虽不逮韩之奇横,而健举略足相当。
七古刘之敌韩,犹五古郊之匹愈也。
即梦得五言,亦自质雅可诵。
世乃谓其不工古诗,何其武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至刘、出,乃复见诗人本色,观听为之一变,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刘宾客无体不备,蔚为大家,绝句中之山海也。
始以议论入诗,下开杜紫微一派。
《静居绪言》
梦得古诗边幅较文房为大,律诗不及。
其酷嗜杜陵“年去年来洞庭上,白蘋愁杀白头人”,及张籍“药酒欲开期好客,朝衣暂脱见闹身”,又爱吟右丞“兴阑啼鸟缓,坐久落花多,”亦可知其用意处。
《退馀丛话》
大抵七律最忌率易成章。
今人多著意颔联,能讲究起句及结句者甚少。
又五、六一联,每患气弱,或不能开宕。
刘梦得于此处倍研练,能操笔,最可法。
乐天梦得为诗豪,又谓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
予读其集,唯律绝过人,古诗三卷,风格平弱,雅不足称作者。
大约梦得才人,一直说去,不见艰难吃力,是其胜于诸家处,然少顿枰沉郁,又无自己在诗内,所以不及杜公。
先君云:七律中以文言叙俗情入妙者,刘宾客也。
次则义山
义山资之以藻饰。
《艺概》
刘梦得诗稍近径露,大抵骨胜于白,而韵逊于
要其名隽独得之句,亦不能掩也。
《唐诗五七言近体五七言绝句选评》
中唐七律,梦得呵继随州
后人与乐天并称,因刘、白有唱和集耳,神彩骨干,恶可同日语?
《桐城吴先生评点唐诗鼓吹》
昔人论刘梦得为豪放,其体为东坡七律所自出,固不得而轻议之也。
《诗法萃编》
唐人擅长七律者,老杜外……中唐作者,刘梦得刘文房皆巨擘。
《老生常谈》
七律与以工部为宗,附以刘梦得李义山两家。
《东目馆诗见》
梦得歌行,咏古皆爽脆,饶别致。
五作极精深,惟五古多涩雅处。
《东目馆诗见》
梦得主怨刺,故胜《主客阁》列之“瑰奇美丽”,尚未觉其典则高而滋味厚也。
谓乐府小章优于大篇,山谷实具只服。
五言体杂不一。
有如“深春风日净”、“昔听东武吟”等篇,宛转徘徊,取涂乐府;“秋江早望”、“谪居悼往”,则结休允晖。
若“水禽残月”,模休文之韵思;“楚望苍然”,结韩卿之茂体。
馀或放言理,失于音调,未求刻意,累在才多也。
《女儿》作楚挽之哀词,《泰娘》谱新声之凄奏,七言此其选矣。
《聚蚊》、《百舌》托意深微,亦得乐府遗意。
律体独多,莹瑕间采。
《诗学渊源》
其诗极似王维,清新流丽,格调自高。
长篇间入魏晋,元和诗人自当首屈一指。
韩、刘、元、白虽属异曲,未见同工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马平阳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宪宗元和中,官至夔州刺史
八年,迁邕管经略使
十年,以贪虐贬韶州司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承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穆宗长庆二年,自夔州刺史安南都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贻孙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文宗大和二年,任福建团练副使
武宗会昌初,为金部员外郎
五年,为夔州刺史
累擢至谏议大夫,充宏文馆学士
宣宗大中五年,官至福建观察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或为福建人
约生于德宗贞元间
幼时识欧阳詹
文宗大和二年(828)福建团练副使
历任金部司勋员外郎
武宗会昌五年(845)夔州刺史
宣宗大中五年(851)福建观察使
约卒于其后不久。
事迹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六等。
陆游入蜀记》卷六收其诗1句,误署作李贻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又《淳熙三山》卷八收其诗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补逸
李贻孙夔州刺史
(《全唐诗》无李贻孙诗)
贻孙
贞元时夔州刺史
累擢至谏议大夫
宏文馆学士
出为福建团练观察处置使御史中丞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韶州人
文宗大和四年,为刑部员外郎
九年,为吏部郎中
朝中大臣杨嗣复李珏称其为奇才,应与近密官。
郑覃陈夷行指为奸邪,须斥于岭外。
文宗柳公权说,出其为夔州刺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灵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河东虞乡人俗姓梁
年十三,初听《涅槃经》,即通文旨。
及长,广读各经,义解益深,德行兼善,为海内名僧所重。
太宗贞观八年,召住弘福寺
有《涅槃经》、《摄大乘论》等义疏。
灵润
俗姓梁氏
河东虞乡人
隋仁寿中出家太岳灵岩寺
贞观八年京师宏福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俗姓梁
河东虞乡人也。
家十兄弟。
皆同产。
其间三者愿入道。
父曰。
但习诵观音经。
苟先忆持则听。
执卷从旦至午。
即忆持。
不少忘。
遂获落发。
依灵粲法师兴善寺
年十三禀涅槃。
年十五。
登座。
如宿齿。
仁寿间
诏其师
送舍利于怀州造塔。
徒行相随。
乞食自给。
悉辞去官费。
议者韪其持守。
泰山
灵岩寺副师。
习般舟定。
于时同志五百人
于行坐无替。
顷之受摄论于道奘法师
仍事师。
和尚
而登具焉。
年二十三。
反锡京邑
会智念法师
方弘小论。
又抠衣轮下。
辨相法师者。
学兼小大。
净影寺造摄论疏五卷。
门人五百。
其能竖义者二百。
与徵诘。
始造之。
奋发奇论。
一座叹伏。
行法师尤钦挹。
大业初忽属风疾。
后虽勿药而虚幻之愈益厌。
终南之北。
澧鄠之间。
玉山之下逝。
将与沙门空藏慧琎智信智光等。
游于丛祠野冢。
鬼魅群号族啸之地。
以终其身。
大业十年
诏入鸿胪馆。
教授三韩僧。
并于所居寺。
译经本。
季年。
四海横溃。
有司禁僧。
毋外出。
于是归隐兴善寺西院
自课迄三年。
蓝田感化寺
慧定禅师
沙门志超等。
一食燕嘿。
十五载
时岁荐饥。
宾侣过从。
菽麦共餐。
法会之盛。
虽灵师亦歆羡焉。
唐兴诏任兴善住持事。
以素所托迹。
不敢辞。
贞观八年
诏迁弘福寺
就翻译。
仍职證义
此其大略也。
若其间患难困苦。
皆适有天幸。
不至狼狈。
岂非其善缘所感。
阴相之力耶。
尝以护法罪流欢州。
诏安置洛东。
道俗趋向如初。
疏报京邑
门人云云仆射房玄龄见之叹曰。
词理恳款。
有其名者。
必有其实。
信哉。
讲涅槃七十馀遍。
摄大乘论三十馀遍。
维摩胜鬘起信等论。
不算。
皆有义疏世。
其义疏如摄论之黎耶。
真俗无相无生观等。
特异诸说。
弟子净元嗣
沙门智衍。
其族侄也。
幼承教勖。
善涅槃摄论住蓝田之法池寺。
释灵润
俗姓梁
河东虞乡人也。
家世衣冠乡闾望族。
而风格弘毅统拟大方。
少践清猷长承馀烈。
故能正行伦据不肃而成。
昆季十人秀美时誉。
中间三者齐慕出家。
告子曰。
但诵观音。
先度即当许也。
执卷便诵。
一坐不起。
从旦至中。
文言遂彻。
便预公度。
依止灵粲法师兴善寺
有正行备于别传。
年十三。
初听涅槃妙通文旨。
将及志学销会前闻括悟新理。
便登讲座宣释教意。
部分科宗英秀诸僧。
咸欣其德。
加又钦重行禁。
动静惟安。
不妄游从常资规矩。
所以兴善大德海内名僧。
咸相顾而言曰。
沙弥发踪能尔堪住持矣。
于后深心至道通赡群师。
预在见闻包蕴神府。
当即斧藻人法圭璋解行。
皆统其本支该其成败。
仁寿感瑞怀州造塔。
有敕令往。
官供驿乘随师东赴。
乞食徒行独无受给。
既达河内
道俗服其精通敬其行范。
所有归戒并从于
当即名厉河北誉满京师
泰岳灵岩寺僧德肃清四方是则。
乃杖策寻焉。
既睹副师遂从咨训。
乃习般舟行定。
无替晨昏初经三七情事略疲。
自斯已后顿忘眠倦。
身心精励遂经夏末
于时同侣五百馀人。
各奉行之互相敦励。
至于解坐同行无几。
独节秀出情事莫移。
皆不谋同词敬称徽绩。
时父任青州益都
外祖吴超怀州怀令。
堂祖吴同任齐州山荐令。
姨夫侯援任曹州金乡
润之宗族内外亲姻。
虽经还讲肆游其所部。
事逾行路一无过造。
及生缘背丧。
或有悲慕邀延者。
情若风传。
不往登践。
斯割爱从道。
皆此类也。
有道奘法师
擅名海岱讲摄大乘。
又往寻焉。
时未具戒早飞声采。
周流法席文义圆通。
问难深微称传元宰
预是同席心共揖之。
既承师有本。
即奉以为和上
大戒已后方诣律司。
十地诸经略观文体。
年二十三还返京室。
志念法师正弘小论。
将欲博观智海。
预在听徒。
辩相法师
学兼大小声闻于天。
摄论初兴盛其麟角。
净影寺创演宗门。
造疏五卷。
即登敷述京华。
听众五百馀僧。
竖义之者数登二百。
初从关表创预讲筵
祖习异闻遂奋奇论。
一座惊异侧目嘉之。
登有辩行法师
机论难拟处众高谢而敬惮焉。
虽则负誉帝京。
而神气自得。
或讥毁达其耳者。
曾若不闻。
以道镇心情无喜怒。
末法攸寄诚可嘉焉。
大业初岁风疾暴增。
后复本心更精新业。
又恐报倾旦夕不守本怀。
讲导世流往还烦杂。
遂脱略人事厌俗归闲。
遂往南山之北西极澧鄠东渐玉山
依寒林头陀为业。
时与沙门空藏慧琎智信智光等。
京邑贞干同修出离。
既处丛塳。
鬼神斯恼。
或被推荡偃仆。
或扬声震叫者。
独体其空寂宴坐如空。
诸被娆者皆来依附。
或于深林旷野狼虎处。
试心安止都无有畏。
当遵此务尽报传持。
大业末年不许僧出。
遂亏此行。
乃还兴善托于西院
独静资业一食入净。
常讲涅槃众经。
慧定禅师等。
归依受业率修课。
不出院宇经于三年
结侣渐多行清动众。
僧粲法师
一寺顶盖。
锐辩无前抗衡京国。
乃率诸翘望五十馀僧。
来至法会详其神略。
人并投问玄隐之义。
领宗酬答位判泠然。
咸共欣赏妙符经旨。
尔后誉传价。
众聚从。
既懿业内传。
将流法味。
大业十年
被召入鸿胪教授三韩
并在本寺翻新经本。
并宗辖有承不亏风采。
会隋氏乱伦道光难缉。
乃隐潜于蓝田之化感寺。
首尾一十五载
足不垂世。
离经专业。
众请便讲以示未闻。
春秋入定还遵静操。
沙门志超
抗节禅府。
闻风造展。
遂等宿交。
相师定欣从语默。
时天步饥馁道俗同沾。
化感一寺独延宾侣。
磨谷为饭菽麦等均。
昼夜策勤弘道为任。
故四方慕义归者云屯。
周赡精粗无乖僧法。
共餐菜果遂达有年。
斯诚至德冥符。
兼济有日矣。
以化洽外流道声载路。
兴善本寺敬奉芳尘。
上陈敕使请充寺任。
便不守专志。
就而维之。
贞观八年敕造弘福。
复被徵召。
即现翻译證义须明。
众所详准又当斯任。
至于词理有碍。
格言正之。
同伦糺位。
斯人最上。
京邑释门寔惟僧杰。
隋末在兴善院感魔娆。
定志不移。
冥致善神捉去。
经宿告曰。
昨日魔子依法严绳。
深知累重自感而死。
若此徵应其量难纪。
武德七年时住化感。
寺主智信为人所告。
敕使围寺大显威权。
曰。
山居道心不负物。
贤圣所知计非所告使人逾怒。
忽有大风雷震。
山崩树折。
吹其巾帽坐席。
飘落异处。
人众丧胆遂求悔过。
曰。
檀越有福能感幽灵。
斯之祥徵昔来未有。
使者深愧释然事解。
贞观年中与诸法侣登山游观。
野烧四合众并奔散。
惟润安行如常顾陟。
语诸属曰。
心外无火火实自心。
谓火可逃无由免火。
及火至。
熸馀自敛。
据事以量。
知人难矣。
后住弘福
有僧因事奉敕还俗。
复经恩荡情愿出家。
大德连名同举得度。
上闻天听。
下敕深责投诸南裔。
驩州行道。
于时诸僧创别帝里无非恸绝。
独安然容仪自若。
顾曰。
三界往还由来恒理。
敕令修道何有悲泣。
拂衣东举忻然而趣。
道俗闻见莫不叹服。
寻尔敕追洛东安置。
化行郑魏负帙排筵。
弘阐涅槃十有馀遍。
奥义泉飞惠流河洛。
乃报京邑门人疏曰。
吾今东行略有三益。
一酬往谴。
二顺厌生。
三成大行。
吾有宿累蒙天慈责。
今得见酬则业累转灭。
惟加心悦何所忧也。
愚夫痴爱随处兴著。
正智不尔。
厌不重生。
夫净秽两境同号大空。
凡圣有情咸惟觉性。
觉空平等何所著也。
自度度人俱利之道。
举人出家依道利物。
愿在三有普济四生常无退转。
三益如是汝等宜知。
各调诤根业与善而住。
吾无虑矣。
仆射房玄龄遇之。
称叹累息曰。
大德树言词理俱至。
名实之副诚所望也。
不久敕追还住弘福
居宗扬化。
涅槃正义惟此一人。
然其爰初入道。
奉节不亏持操摄仪。
魁质雄雅形器八尺。
动静温和挺联类。
十三离俗更不重临。
二亲既崩弟兄哀诉。
情守自若曾无动容。
但为修冥福设会千僧。
再度尽京。
施悲田食而已。
至于世情得丧浮艳彫华。
既不附心口亦无述。
时俗往还直知叙对。
皆绝供给随言将遣。
前后所讲涅槃七十馀遍。
摄大乘论三十馀遍。
并各造义疏一十三卷玄章三卷。
自馀维摩胜鬘起信论等。
随缘便讲各有疏部。
而玄义备通颇异执。
至如摄论黎耶。
义该真俗。
真即无性净诸位不改。
俗即不守一性通具诸义。
转依已后真谛义边即成法身。
俗谛义边成应化体。
如未转依作果报体。
据于真性无灭义矣。
俗谛自相有灭不灭。
以体从能染分义灭分能异体虑知不灭。
及资粮章中。
众师并谓。
有三重观。
无相无生及无性性也。
揣文寻旨无第三重也。
故论文上下惟有两重。
舍得如文。
第一前七处舍外尘邪执。
得意言分别。
第八处内舍唯识想得真法界。
前观无相舍外尘想。
后观无生舍唯识想。
第二刹那即入初地。
故无第三。
筌约三性说三无性。
观据遣执惟有两重。
至如本识三自相受熏。
依他性中说有总别三灭。
又四涅槃离合义异。
两处三种熏习体无有别。
诸如此等有异诸师。
存废之旨陈具章疏。
弟子净元。
神睿卓越。
博要之举振绩京畿
讲释经论亟经载纪。
铨辩名理响逸学门。
加以性爱林泉捐诸名利。
弊衣粗食谈玄为本。
元以润之立义。
建志寻求。
转解传风被于当世。
有僧法御。
道定人也。
梦见净元。
两手极大执印凭案。
若有所通。
寤以告之。
正披此义。
即因而遂广。
成王路矣。
沙门智衍。
润之犹子也。
幼携入道勖以教宗。
承明词义深有会击。
讲摄论涅槃。
近住蓝田之法池寺。
统律成匠亟动时誉。
然有法以来。
师资传道其宗罕接。
润之绪。
继美前修亚迹安远。
斯尘难济。
见于今日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黄君汉隋末至初唐 581 — 6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1—632 【介绍】: 隋末唐初东郡胙城人字景云
隋炀帝大业间从军伐辽,有战功。
隋末入李密军,授河内总管封汾阳公
唐高祖武德初,归唐,授怀州刺史
从平王世充,有功,封虢国公
从平窦建德,迁潞州刺史
官至夔州都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康季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从军边关,颇著军功。
宣宗大中初,为泾原节度使,收复原州石门等六关,寻收复河湟。
六年,改徐州节度使
入为右威卫大将军
九年,坐在泾原时擅用官钱,贬夔州长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冉安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巴东人
隋末据巴东
唐高祖武德初归唐,为招慰使
务川牂柯要路,请置务州
后官至潭州都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萧铣隋末至初唐 583 — 621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铣 鸣凤 617年四月—621年十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3—621 【介绍】: 隋末唐初人,原籍南兰陵
萧岩孙。
炀帝时以外戚擢为罗川
大业十三年岳州校尉景珍等反隋,推为主,五日内得数万人,自称梁王,建元凤鸣。
次年称帝,迁都江陵,据有长江中游等地。
唐高祖武德四年,兵败降唐,斩首于长安
梁宣帝曾孙。
隋炀帝时以外戚擢授罗川
大业十三年
岳州校尉景珍雷世猛等同谋叛。
为主。
岳州
筑坛城南。
燔燎告天。
自称梁王
建元凤鸣。
义宁二年僭称皇帝。
武德元年迁都江陵
高祖夔州总管赵郡孝恭率兵讨之。
降于孝恭
高祖数其罪。
斩于都市。
年三十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齐善行初唐 ? — 6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后 【介绍】: 贝州清河人
隋末依窦建德
唐高祖武德四年,以、魏等州降唐,拜秦王左二护军,历冀州总管
太宗贞观中,历广州夔州兰州越州都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实初唐 601 — 6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1—638 【介绍】: 唐僧。
雍州万年人俗姓邵
年十一出家,住大总持寺,精习诸经论。
高祖武德间,预宏义宫法集,以年幼居下座,发言清卓,惊绝前闻。
七年,诏以千僧充军伍,智实上书非之。
高祖怒,付法枷禁,寻令还俗,而兵役亦停。
太宗贞观初,诏检校佛戒,智实复驰书言其事,诏许依旧出家。
十一年,诏以道士在僧尼上,智实复上表反对。
太宗不从,将其杖责而死。
智实俗姓邵氏
雍州万年人
年十一出家京师总持寺
武德七年
薛举东逼。
僧法雅奏请京师翘勇僧千人充军伍。
致书止之。
雅不从。
乃殴雅。
事闻。
敕令还俗。
后雅被诛。
复敕出家。
卒年三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邵氏
雍州万年人
儿时恢诡超异。
与群童戏。
发言必涉佛乘。
眉间白毫。
可长数寸。
光映颏颡。
十一岁出家。
大总持寺
听涅槃摄论俱舍毗昙等义。
皆领其微奥。
武德四年
初平王世充
上居秦邸。
教旨远召。
慧乘道宗辩相大法师
京邑诸德二十馀人。
法集弘义宫。
年十三。
处末座。
上令对论。
而言辞清卓。
惊施前闻。
馀无敢继响者。
上及诸王叹曰。
小师俊烈。
异日必能绍隆三宝矣。
沙门吉藏谓之曰。
子有瑞相。
当蹑迹能仁。
恨吾老且死。
不及见耳。
七年突厥豳州
京师戒严。
僧法雅者。
蚤以佞媚。
幸于高祖
高祖予之妻妾。
而奴畜之。
至是请择京寺之僧骁悍者千人。
别为一军。
使己将之以禦敌。
年二十一。
察知雅之举事。
诚怀异图。
祸败之来。
为大法累。
乃致书于雅曰。
与子同生像季。
共属陵迟。
悲六道之纷然。
悯四生之未悟。
子每游凤阙。
恒遇龙颜。
理应洒甘露于帝心。
荫慈云于含识。
何起善星之悖见。
鼓调达之恶风。
令善响没于当时。
丑声扬于后世。
岂不以朝含安忍。
省纳刍荛。
恣此愚情。
述斯顽见。
且自多罗既断。
终不更生。
析石已分。
义无还合。
急持衣钵。
早出伽蓝。
使清浊异流。
兰艾殊臭。
则朝廷息于讥论。
梵志寂于谤声。
定水噎而更通。
慧灯晦而还照。
毋终自蔽。
幸悉此言。
雅得书逾怒。
科督糇粮器械益急。
剋日将发。
宣言于众曰
雅将构逆。
法轮。
诚为魔事。
哭。
千僧同时俱哭。
声震原野。
闻者悲之。
遂前击雅数拳。
雅走匿。
遽以事闻。
诏付法推劾。
无惧色。
后以仆射萧瑀奏。
释其罪。
放令还俗。
其千僧亦停罢。
各复所住寺。
贞观元年
诏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
检校佛法。
惧雅犹滥清众。
致书于杜公曰。
俗僧智实白。
怀橘之岁。
涉清信之名。
采李之年。
叨息慈之位。
虽浅智褊能。
然敢希先达。
窃见化度寺僧法雅。
积善因于曩世。
受福果于今生。
安上之游秦。
远公之入
理应守护鹅之行。
持结草之心。
思报皇王之恩。
奉酬覆载之德。
顾以支提净院。
恒为宰杀之坊。
精舍禅林。
镇作妻拿之室。
脱千僧之服。
四悔兴动地之悲。
谤七佛之经万国怀诉天之怨。
自汉明感梦。
摩腾入洛以来。
如是之僧。
未之闻也。
皇帝受禅。
抚育万方。
叹使王道惟清。
法界无秽。
公策名奉节
许道亡身。
除甘蔗之灾。
拔空腹之树。
使禅林郁映。
慧华扶疏。
茂实嘉声。
震于邦国。
宁能忍斯邪佞。
仍捧钵于祇桓。
弃我贞廉。
绝游踪于塔庙。
龙门深浚。
奉见无由。
天陛高悬。
登对何日。
惟公监同水镜。
智察幽微。
仰愿拯惊。
翼于深笼。
济涸鳞于穷辙。
轻尔于陈。
但增悚惧。
伦以闻。
诏曰。
智实曩以暴悖得罪先帝。
自还俗以来。
而戒行弗亏。
守道愈笃。
其令出家如故。
雅后竟以狂捐诛。
十一年
驾幸洛。
诏以道士女道士
凡斋供行立之地。
悉处僧尼之上。
闻之。
因与大德法常
进表谏。
其略曰。
国家以本系出自柱史
故推尊祖之心。
以尊其教。
然不知今之道士
乃三张之流。
寔非老子之裔也。
若使位在僧尼之上者。
诚恐真伪混淆。
有损国化。
谨录道经。
汉魏诸史。
佛先道后之事于前。
伏冀天慈。
曲垂听览。
上遣中书侍郎岑文本
宣诏曰。
明诏久行。
不伏者赐杖。
遂各杖之放还。
寻遁迹于渭阳三原
信慕之士。
日云拥。
未几。
感气疾垂亟。
命弟子四人。
舁其床。
归所住总持寺诀别曰。
以虚薄。
妄厕僧俦。
脩短有命。
夫复何恨。
但以教法下衰。
人根浅劣。
用以慨然。
比梦阿私陀仙见语云。
自尔生生得出家。
想非徒言也。
顷之乃瞑。
二年之正月也。
寿三十有八。
葬南郊僧墓中。
沙门普应。
姿性明爽。
有材略。
通涅槃摄论。
傅奕肆谗毁。
群僧坐视。
莫之用力。
应乃入太史局
对论。
凡所问。
不能答。
但云。
秃丁妖语。
谁复叙接。
应曰。
自古圣贤崇尚。
而卿独侮慢。
非妖孽而何。
退而著破邪论二卷。
背负籧篨。
朝堂经进。
且剩治藁本。
委之翰馆郎署
使达上听。
以售其说。
苟遇
则牵挽遮邀。
折以正理。
素无学。
至是辄杜口而已。
其师法行。
尤刚断。
房居日常自课不少怠。
见废塔坏祠。
必加缉理。
武德初
所在诸刹。
尤未复行开接待。
以济往来者。
老幼归美焉。
并隶总持寺
故兹得以附见云。
释智实
俗姓邵氏
雍州万年人也。
童稚儿丛谲诡超异。
预有谈论必以佛理为言先。
十一出家。
大总持寺
听叙玄奥。
登共器之。
随以小缘而能通畅宏远。
自涅槃摄论俱舍毗昙。
皆镜其深义开其关钥。
兼以思力坚明才气雄雅。
武德之岁初平郑国
大法师慧乘道宗辩相等。
西赴京师
主上时为秦王威明寓内志奉释门。
乃请前三德并京邑
能论之士二十馀僧。
在弘义宫。
通霄法集。
年十三。
最居下座。
上命令对论。
发言清卓惊绝前闻。
新至诸僧无敢继响。
上及诸王异声同叹曰。
小师最俊烈。
后必绍隆三宝矣。
眉间白毫可数寸。
光映颜颡。
沙门吉藏
摩其顶捋其毫曰。
子有异相。
当蹑迹能仁。
恨吾老矣。
不见成德。
武德七年
猃狁孔炽屡举烽爟。
前届北地官军拒。
有僧法雅。
夙昔见知。
武皇通重给其妻媵任其愆溢。
僧众惘然无敢陈者。
奏请京寺骁捍千僧用充军伍。
有敕可之。
雅即通聚简练别立团队。
既迫王威寂无抗拒。
时年二十有一。
深究雅怀恐兴异度
事或彰陈必累大法。
乃致书于雅曰。
与子同生像季。
共属陵迟。
悲六道之纷然。
悯四生之未悟。
子每游凤阙。
恒遇龙颜。
理应洒甘露于帝心。
荫慈云于含识。
何乃起善星之勃见。
鼓调达之恶心。
令善响没于当时。
丑迹扬于后代。
岂不以朝含安忍省纳刍荛。
恣此愚情述斯顽见。
嗟乎可悲寔伤其类。
且自多罗既断。
终不更生。
折石已分义无还合。
急持衣钵早出伽蓝。
使清浊异流兰艾殊别。
使群臣息于讥论。
梵志寂于谤声。
定水噎而更通。
慧灯晦而还照。
此言至矣。
想见如流。
雅得书逾怒。
科督转切。
备办军器
剋日将发。
腾入其众。
哭述斯乖逆。
法轮。
即是魔事。
预是千僧同时号叫。
听者寒心下泪。
遂擒撮法雅殴击数拳告云。
我今降魔。
使邪正有据。
雅以事闻帝云。
此道人大粗。
付法推刻。
即被枷禁。
初无怖色。
将欲加罪。
仆射萧瑀等奏。
称精进有闻。
敕乃罢令还俗。
所选千人并停复寺。
虽处俗壤。
而兵役得停。
欣泰其心曾无憾结。
贞观元年
敕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
捡挍佛法清肃非滥。
恐法雅犹先计滥及清徒。
乃致书于使曰。
俗僧智实白。
怀橘之岁。
陟清信之名。
采李之年。
染息慈之位。
虽浅智褊能。
然感希先达。
窃见化度寺僧法雅。
善因曩世受果今生。
安上之游秦。
远公之入
理应守护鹅之行持结草之心。
思报皇王之恩奉酬覆载之德。
乃于支提静院。
恒为宰杀之坊。
精舍林中。
镇作妻孥之室。
脱千僧之服。
四海怆动地之悲。
谤七佛之经。
万国嗟诉天之怨。
自汉明感梦摩滕入洛已来。
无数名人颇曾闻也。
皇帝受禅抚育万方。
欲使王道惟清法海无秽。
公策名奉节
许道亡身。
除甘蔗之灾。
拔空腹之树。
使禅林郁映慧苑扶疏。
茂实嘉声振于邦国。
宁可忍斯邪佞。
仍捧钵于祇桓。
弃我贞廉。
绝经行于灵塔。
龙门深浚奉见无由。
天意高悬流问何日。
惟公鉴同水镜。
智察幽微。
仰愿拯惊翼于华箱。
济涸鳞于穷辙。
轻以忓陈。
但增悚惧。
后法雅竟以狂狷被诛。
伦以事闻。
乃下敕云。
智实往经论告法雅。
预知粗勃。
自还俗已来。
又不亏戒行。
宜依旧出家。
因返寺房综括前业。
捃讨幽致有誉京室。
十一年
驾往洛州
下诏云。
老君垂范。
义在清虚。
释迦贻则。
理存因果。
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涂。
求其宗也弘益之风齐致。
道之行。
肇于遂古。
源出无名之始。
事高有形之外。
迈两仪而运行。
包万物而亭育。
故能经邦致治。
反朴还淳。
至如佛教之兴基于西域
逮于后汉方被中土。
神变之理多方。
报应之缘匪一。
洎乎近世崇信滋深。
人冀当年之福。
家惧来生之祸。
由是滞俗者闻玄宗而笑。
好异者望真谛而争归。
始波涌于闾里。
终风靡于朝廷。
遂使殊俗之异郁为众妙之先。
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
流遁忘返于兹累代。
今鼎祚克昌。
既凭上德之庆。
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
宜有解张阐兹玄化。
自今已后。
斋供行立至于称谓。
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
庶敦反本之俗。
畅于九有。
贻诸万叶。
京邑僧徒各陈极谏。
语在别纪。
惟像运湮沈开明是属。
乃携大德法常等十人。
随驾至阙。
上表曰。
法常等言。
法常等。
年迫
始逢太平之世。
貌同蒲柳。
方值圣明之
窃闻父有诤子君有诤臣。
法常等。
虽预出家。
仍在臣子之例。
有犯无隐。
敢不陈之。
伏见诏书。
国家本系出自柱下。
尊祖之风形于前典。
颁吾天下无德而称。
道士等处僧之上奉以周施。
岂敢拒诏。
寻老君垂范。
治国治家。
所佩服章亦无改异。
不立观宇不领门徒。
处柱下以真全。
隐龙德而养性。
智者见之谓之智。
愚者见之谓之愚。
鲁司寇莫之能识。
今之道士不遵其法。
所著衣服并是黄巾之馀。
本非老君之裔。
行三张之秽术。
弃五千之妙门。
反同张禹漫行章句。
汉魏已来。
以鬼道化于浮俗。
妄托老君之后。
是左道之苗。
若位在僧之上诚恐真伪同流有损国化。
如不陈奏。
何以表臣子之情。
谨录道经及汉魏诸史佛先道后之事。
如前伏愿。
天慈曲垂听览。
敕遣中书侍郎岑文本
宣敕语僧等。
明诏久行。
不伏者与杖。
诸大德等。
咸思命难。
饮气吞声。
乃勇身。
先见口云。
不伏此理。
万刃之下甘心受罪。
遂杖之放还。
抱思旋京晦迹华邑
处于渭阳三原焉。
信心之侣敬奉如云。
情计莫因。
遂感气疾。
知命非久。
欲与故人别。
而生不骑乘。
乃令弟子四人各执床角舆至本寺。
精爽不杂。
召诸知友执手诀云。
以虚薄妄厕僧俦。
一期既至知复何述。
但恨此身虚死未曾为法。
以为慨然。
近梦阿私陀仙见及云。
得出家。
想非徒说。
少时卒于总持寺
春秋三十有八。
贞观十二年正月也。
自生能不入市廛。
不执钱宝。
不求利涉。
三衣瓶钵不离身。
虽当日往还。
而始无辄离。
志行严肃殊有轨度。
摄诱多方。
故四远道俗逃放之僧。
多依附之。
亲侍沙门七人。
皆供承有叙。
通共嘉焉。
总持故塔修奉者希。
香灯供养以为己业。
病转就笃。
渧水不通已经旬日。
侍人非时进浆。
曰。
圣垂诫其可欺乎。
吾见临终犯戒者多矣。
岂使累劫之诚而陷于一咽者哉。
遂闭气而止。
又问以终事。
答云。
譬如弯弓放矢。
随处即落。
观于山水未有亲疏之心。
任时量处省事为要乃葬南郊僧墓中。
斯亦达性之一方矣。
终后三原信士。
方三十馀里皆为立灵庙。
夜别四五百人。
聚临如丧厥亲。
迄于百日众方分散。
总持寺有僧普应者。
亦烈亮之士也。
通涅槃摄论。
有涯略之致。
傅奕上事群僧蒙然无敢谏者。
应乃入秘书史局公集。
郎监命对论。
无言酬赏但云。
秃丁妖语不劳叙接。
应曰。
妖孽之作有国同诛。
如何贤圣俱崇。
卿独侮慢。
不答。
应退造破邪论两卷。
皆负籧篨径诣朝堂
以陈所述。
执事者以圣上开治通谏。
刍荛虽纳表未将。
理当不为程达。
应乃多写论本。
日往朝省。
卿相郎暑鼓言表。
牵挽手与谈正理。
素本浅学。
假词于人。
杜口不对。
斯亦彭享强捍。
僧杰不可抑也。
应之所师法行者。
亦贞素之僧也。
俱住总持
众首之最。
立操孤拔与物不群。
每日六时立参像。
自问自答入进殿中。
乃至劳遣应声如在。
精悫特立众难加焉。
故又目之为高行也。
行见塔庙必加治护。
饰以朱粉摇动物敬。
京寺诸殿有未画者。
皆图绘之铭其氏。
即胜光褒义等寺是也。
武德之始。
犹未有年。
诸寺饥馁烟火不续。
总持名胜。
普应为先。
结会僧伦誓开粮路。
人料一勺主客咸然。
时来投者日恒仅百。
夙少欣欣曾不告倦。
而行微念起厌怠怀。
即悔告人开鬼业。
如何自累惜他食乎。
每旦出门延顿客旅。
欢笑先言顾问将接。
多办钵履安处布置。
乃达时丰初不休舍。
后住楚国讲遗教论。
以毕终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狄知逊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并州太原人
狄孝绪子。
明经擢第,补东宫内直
郑州司兵参军兼郑王府兵曹参军
梁州都督府录事参军
越州剡县华州郑县令,官至夔州都督府长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